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数字图书馆建成,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文献信息资源经费,共投入2067万元;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共计396.4万元。此外,我校图书馆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学图书馆,累计资金940万元。以“经、管、法”学为主,兼顾人文和自然学科,加强系统平台建设,2011年建成了“一站式检索”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集成门户网站;完成了科研文献数据及服务系统、学科建设和服务信息支撑系统、学科服务平台和信息导航系统建设项目;搭建了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的“河北省高校图书馆联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等;建成了以移动阅读为目标的文献信息推送平台和规范自有资源加工平台;基于更便捷和人性化的移动图书馆整合的资源更多、技术更强、服务更贴近读者;加强网络安全监控,保证网络运行畅通;优化学科服务,体现服务特色。
2.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读者获取文献资源更加便捷高效
对原有阅览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新增座位500余个,其中包括建成的11个学术研究厢、1个教师IC、3个学生IC,公共区域新增座位200余个,以沙发、藤椅等为主,读者在图书馆更加舒适和便捷。对读者培训室、漂流书屋、新书展区、出入口工作区和总服务台等进行了改造,环境更加优化;安装 LED屏,充分发挥导引、宣传、提示和教育读者的作用;安装座位管理系统,提高了座位使用率;安装3个读报屏方便读者及时阅读报纸。国际学术报告厅投入使用,承接全校重要会议。安装6台冷热水直饮机和空气幕;加强保洁工作监管,馆内环境更加舒适;完善馆内导引标示系统和各阅览室内标示,引导读者文明阅读。摆放绿植、悬挂名家字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造赏心悦目读书环境。
3.文献资源建设成绩显著,文献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纸质图书增长量23.6848万册、总量达到113.4316万册,生均册数与生均年增量都稳步上升,逐步形成以经济、管理、法律为特色的图书资源,利用率稳步上升;每年购置中外文期刊900多种、中外文报纸100多种;可使用电子书总量达到350万册;数据库从2010年的22个增至现有的56个(内含上百个子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购进BVD、PQDT、Lexisnexis、EBSCO、OCLC、IEEE等,试用数字资源40余种,自建数据库5个,整合OA免费资源43种。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已覆盖我校所有专业,国外及国内稀缺资源可通过文献检索与传递平台(百链、E读及CASHL文献传递服务等)实现全部覆盖,通过购置、自建、试用、整合免费资源等方式,基本满足了我校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4.基础服务有亮点,深层服务有突破
强化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开展读者使用文献信息资源行为分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宣传,完善信息推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树立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创新服务;加强横向交流和业务培训,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阅读获奖、成立读书协会,积极引导阅读,建立读者留言和阅读导引栏,更新资源宣传展板,设立新书推介区,丰富漂流书屋图书,定期设专题书展;整理密集书库,释放存量资产;设立线上线下读者荐书渠道,组织学院教师现采,定期通过微信“小书童”推送新书,加强了读者的互动和交流工作;成立“特藏文献阅览室”,展示馆藏特色;启动河北地方志特色书库和经贸文库建设工作;每年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阅读推广和数字资源推广活动,举办各类专题讲座100多场次,累计参与读者2万多人;完成新生入馆培训3万多人次。年均共接待读者250万人次,年均图书借还总量约30万册,年均数字资源访问量700万次,微信关注达1.3万人。基础服务有亮点,初步实现了工作的细化和优化。
全面启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并获得“CALIS虚拟参考咨询应用服务优秀示范馆”称号;组建学科馆员队伍,制定学科服务管理办法,深化学科服务各项工作,建立重点学科服务平台;编印2012~2014年的《河北经贸大学重点学科CNKI收录核心期刊论文分析报告》,开展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等学科服务,累计完成年度社科基金科研立项查重100多次。自主研发了读者入馆教育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座位精灵”手机APP,开通二维码、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深层学科服务有突破。
5.实现了OTO互动、线下服务线上化、线上服务线下化
读者综合自助服务系统“读者微服务站”围绕入馆读者的基本需求,实现了进馆读者的“一站式”自助服务全覆盖,将馆内提供的线下服务线上化,包括读者自助借阅服务、自助选座服务、馆内导航、管理设备使用说明、服务平台等。
建成4个师生信息共享空间(IC),打造读者学习交流中心和创新中心;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服务和信息导航;实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实现在线与读者交流与沟通;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拓展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范围。
2013年、2014年分两期工程建设完成了RFID的转换工作和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借还书机的安装建设工作,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阅、清点、智能导航以及安全防盗;校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投入使用,将实体文献借阅服务延伸到馆外,真正实现了24小时图书借还,使读者线上检索、线下取书,方便快捷。
6.规范管理运行机制,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在宣讲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图书馆部门职责和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并网上公布;深化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完善业务技能考核制度,激励员工钻研业务。引进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正高级职称技术人员8名,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坚持馆内培训,举办全员业务培训和主题报告200多场;派出200余人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或参观学习;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获得100多项个人和集体奖励;9人晋升了高一级的职称。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并尽量使人尽其才,科学激励,并完成年度考核和评优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加强资产的登记、造册、清理等,做到理清账目和实物。
7. 安全管理常抓不懈,确保运行安全
进一步规范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修订了《图书馆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和《图书馆安全应急疏散实施方案》;明确图书馆网格化安全管理岗位责任范围划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定期对馆内重点部位、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整改,及时排除隐患;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培训和疏散演练;完善馆内各种安全标示,加装应急灯和安全指示灯;对监控室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做好馆内消防、电梯及弱电系统运行的年度检验和监管;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特殊岗位全部实现持证上岗。
8.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影响力不断提高
配合学校纪检部门,牵头负责我校廉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经济组的相关研究工作,开设廉政文化阅览室,课题获得校内立项并已结项;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委托的十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18篇。作为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主办了5次年会,每年年会的参会馆数量在40个以上,参会代表人数在百人以上,先后邀请了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到会进行主题学术报告,促进了全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使我馆成为省内乃至全国财经类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图书馆;接受个人和集体捐赠的中外文图书3000多册;年均接待国内外参观者500余人。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文献购置费投入不足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校文献信息资源费在逐年增长,但与国家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还有距离。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财经大学要达到生均图书100册、年购书生均4本为合格水平。我校由于底子薄、学生人数与图书价格增长快,各项指标均未达标,截止2014年底,图书册数55.53册/生,年增量为3.29册/生。专业建设在增加、学科在发展,数字资源使用量也在增长,但现有数据库未能覆盖所有学科,重点学科核心数据库资源建设特别是外文数字资源建设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2.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图书馆现有在编人员56人,图书情报、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员仅占35%,硕士学位以上人员仅占30%,而且35岁以下人员仅占14%,年轻、骨干力量严重不足。“十二五”期间,退休或调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共11人,引进仅8人,未来五年,将陆续还有5人退休,减员严重,严重制约图书馆的发展。
3.科研工作弱化,科研成果还需要上数量和质量
尽管制定了激励科研的政策,但是5年内,省级以上科研立项 8项;承担横向课题9项;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3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3篇。没有达到“十二五”制定的申报硕士点的目标。
4.整合校内文献资源力度不够
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建设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各学院资料室为依托的专业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应与各院部资料室共同构成大学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提升资源共享度和使用率。借助数字图书馆门户,读者可以便捷有效地共享图书馆和各资料室的资源。
三、“十三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
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谋划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建设理念、建设框架和建设内容;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社会适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资源使用率为原则,以图书馆人和图书馆转型为抓手,从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从建设资源为主向资源服务能力为主转变;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更加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文献集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自主学习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文化传承中心于一体的文化中心。
1.坚持服务理念,构建立体化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建立不同介质(纸质和电子)、不同获取方式(线上、线下),打破时空限制(24小时馆内馆外)的立体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做好纸质文献资源的预算和绩效评估工作,力争纸质文献购置费每年平均不少于500万(不含资料室经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馆藏文献总量增长45万册,图书年新增量9万册。生均图书册数增长量达到70册/生,生均年新增量增长达到4册/生;定期定量进行馆藏分析,了解馆藏的范围、深度,分析对教学和科研的贡献率,优化采访策略,提高采购质量,优化资源结构。进一步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完善评价机制,科学监测,丰富结构,重点建设和完善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构建以经管法为主,兼有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力争数字资源购置费不少于600万元,馆藏数据库覆盖到到校内所有学科,重视核心数据库资源建设,可使用电子图书总量达到400万册。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重点是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安全升级改造,建立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以现有微信平台为基础,开发相关的集成化、个性化的APP应用系统;实现馆内“一站式”获取资源和享受服务、馆外“移动式”使用资源和轻松阅读;完成集座位、研究厢、IC空间、国际学术报告厅、查新查引等于一体的空间资源预约管理系统,使使用者获取资源更加便利,管理者更富效率。在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读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行为规律,提供个性化、自助式的资源服务;实现一对一服务、定向服务、定题服务和追踪服务。
3.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内容
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继续做好全民阅读和阅读推广活动;丰富读者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加强馆读互动,提高读者参与度,重视服务读者的效果;充分发挥读书协会的作用,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推进学科服务,做到“走进学院、融入学科、嵌入教学、支持科研”,提高学科分析的针对性和对未来发展规划的预测性,将服务拓展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各领域;加强与其他高校、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密切保持与CASHL、CALIS、DRAA的联系,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开展与全球图书馆合作组织(OCLC)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特色库建设,协助我校社会管理德治与法制协同创新中心做好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密切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情况,自建具有特色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的特色数据库;量化资源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实现对资源的量化评价。继续做好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的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和业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安全运行保障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运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
4.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继续加强全员培训,开展常规性的学习教育活动;鼓励馆员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全面提升馆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快速发展、学科服务的专业化,需要计算机技术和图书情报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做支撑,力争每年引进1-2名专业技术人员,优化人才结构;鼓励馆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升馆员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