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图书馆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制定规划是一个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思考对策的过程,也是一个整合资源、凝心聚力、锻炼队伍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将使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对于提升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保障我校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信息获取权益,推进我校校园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国家、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内容,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信息获取和人才培养营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提供最充分的文献保障,图书馆特制定如下“十三五”规划纲要。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定位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读者服务工作为落脚点,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容。
秉持资源建设“纸电结合”、读者服务“动静结合”的新理念。坚持“特色馆藏,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服务文明,读者满意”的质量方针,为我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谋划布局。
2.发展目标定位
保障文献资源,服务教学科研;适应信息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保护文化传承,建设校园文化;拓展学科服务,助力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服务社会。以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为纲领,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为学校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服务支持。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基础,建立健全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和人员配置,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强化“安徽省高等学校财经政法数字文献中心”的作用,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把管理科学、服务优质、功能先进、环境优良作为长久的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交互式智慧图书馆”。
二、主要目标与任务
面向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构建文献资源体系,兼顾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需求。顺应社会信息化环境,建设智能化图书馆;形成“馆藏文献特色鲜明、纸电结构配置合理”,实现传统基础业务与数字文献服务动静结合的服务模式。
1、建成面向教学科研的一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适应多种需求的全方位数字化支撑。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教学科研保障能力、知识储备与传播能力、信息咨询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化服务能力。
2、完善优质财经政法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开发一批基于慕课的网络示范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为抓手,打造安徽省财经政法信息服务中心、信息情报咨询中心、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网络课程教学中心,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基地,面向全省各行业提供信息服务。
(一)文献资源建设—纸电结合
1.主要目标: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加大数字资源的投入,力争在五年中,数字资源占到70%。
2.主要任务:以建设财经、政法类特色资源体系为重点,收集、整理、组织、保存、提供各类文献信息资源。 以构建智慧图书馆为目标,增强互联网+思维,深化合作,无缝对接和及时获取学术信息资源,为读者有效提供优质服务。
以有力支撑教学科研为导向,加强服务创新,融入教学科研,为师生提供查找、评价、管理、利用信息资源的专业支持和培训。
以创建文化学习交流中心为目的,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纸本藏书达到22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达到16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突破3万种,中外文单体数据库(平台)达到60个。
(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1.目标:持续改善图书馆职工队伍结构,改善年龄偏老与女性偏多队伍结构;改善学历偏低与高职偏少的队伍结构;提高职工队伍信息素养;科学合理地利用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到50%以上,图书情报专业毕业人员达到3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达到20%以上,为图书馆学科发展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主要任务:从外部条件改善人才队伍状况,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变图书馆没有博士和研究馆员的现状以带动整个图书馆的水平;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再教育和培训,给职工创造再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根据图书馆人才结构对人才的分配利用要尽可能的科学合理,让研究馆员带动其他职工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读者服务---动静结合
1.目标:
进一步将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手段不断运用到图书馆,不断拓展基于计算机、网络或各类移动终端为手段的信息资源获取和服务,实现读者在馆阅读和远程利用的方便、快捷,加强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整合多媒体资源与其他资源的采访,建立统一评估、统一采购的机制。逐步增加多媒体资源库的品种,争取实现比较全面的学科覆盖,建设完善的支持教学/学习、兼顾科研的多媒体资源体系。 2.主要任务及措施: 完成50万种馆藏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及新采购图书同步数字化建设;建设基于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项目;加强图书馆数字阅览环境建设,完成包括数字化研讨室、个人学习室、LED电子大屏幕、数字互动服务终端、多媒体视听室等项目建设。
(四)服务能力建设:
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创新”的理念,建立以传统文献服务为基础、现代信息服务为重点、学科服务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综合信息和知识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及措施:建设基于现代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服务体系,通过手机短信、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等手段,架构读者与资源、读者与馆员的随时链接和交流互动;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查新和科技分析为主要内容的面向政府、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产品,提供科技信息传送、产业情况分析、成果转化分析等深度信息服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三、实施规划对策措施
对照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现状与思考,配合学校坚持“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十三五”期间,在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的双重压力之下,我们要着眼未来、直面挑战、顺应变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齐心协力,推进我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几点对策措施:
1.完善资源建设、突出资源特色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和合理布局。在文献采集中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优化馆藏结构,形成有机互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每年采购纸本图书3万册左右,保持纸本期刊订购1000种左右;每年增加3-5个中外文数据库、每年增加中外文电子图书3-5万种,重点加强原生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
探索数字时代形成馆藏管理新机制,在大数据环境中挖掘文献资源新价值,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五年中由目前的1:1调整到3:1;统筹各类型文献的收藏,优化学科文献结构,扶持馆藏基础薄弱的新建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发挥其对学校发展的文献保障能力。
加强对学校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优势学科的文献资源的采购、外文原版图书的采购,扶持馆藏基础薄弱的新建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建设;建立图书馆与读者、学院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机制,提高文献采购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结合图书馆的馆藏实际,我们从学科特色、地方特色、校内特色三个方面构建特色馆藏。藏书要针对学校重点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文献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和优先投入。地方特色包括地方文献和地域特色文献,以地方特色为依托确定的馆藏方向,更容易出优势、出特色,也符合学校发展目标。校内特色是指由校内正式出版文献或有研究价值的非正式出版文献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它对教学科研有参考价值,它是学校人科学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现,是学校荣誉的集中展现。通过三方面特色化,馆藏特色化建设的任务得以实现,价值得以彰显。
2. 强化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发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图书馆正在从资源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型。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把握“十三五”图书馆发展的机遇,拓展图书馆发展的空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构建多媒体的数字化阅读空间,再造图书馆物理空间;利用多媒体文献、多空间交互、专业化知识呈现;深度性文献挖掘、特色化学术服务,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提供基于文献计量和信息挖掘的学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把图书馆推向读者身边,让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形式更多样;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打造自身特色的品牌性的读者服务文化。
主要措施包括:深化用户为导向的主动服务,实行以学科馆员领头全面嵌入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渗透式服务模式;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包括交流讲座、比赛活动、培训研修、分析咨询报告等;拓展不同服务对象,为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打造高端文化体验中心,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3.积极构建智慧图书馆
建设基于站点群集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开放式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研究建设基于web3.0、虚拟化、个性化推荐、手机图书馆技术的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建设知识发现服务系统,实现由资源服务向知识链服务,使学校图书馆成为“文化集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自主学习中心”、“社会文化中心”、“知识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支撑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的知识服务环境。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适应教学科研创新的要求。
4.改善优化图书馆环境
十三五期间两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基本达标,启用学校在西校区建设图书新馆,以彻底改变西校区的馆舍面貌,为图书馆发展开拓崭新空间;对东校区图书馆内部进行改造,实现基于数字图书馆发展要求的空间再造。馆舍功能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美,为全校师生提供现代化的舒适便捷的学习、研究、学术交流环境。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
5.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坚持通过控制总量、自然减员和引进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人才的方式,从学历、年龄及素质上优化馆员结构;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举办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馆员素养培训,使馆员素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对馆员实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并在主管单位的支持下改革考评机制,将馆员的个人职业规划与图书馆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带动学科馆员骨干队伍建设,共同开展面向全省的信息服务与培训工作,促进省内图书馆服务转型,全面提升安徽省高校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起一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图书馆配备和培养后备队伍。积极进行专业型、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和外向型馆员引进和建设,改善馆员人才结构,提高馆员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保证我校图书馆事业的稳健发展。
通过上述十三五规划制定与实施,使我校图书馆成为具有智能化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服务机构。